走进沈丘县周营镇黄孟营村食用菌栽培基地,进入平菇种植大棚内,只见朵朵平菇破袋而出,圆滚滚、白嫩嫩,宛如云端上撑起的一把把小伞。基地负责人王士奎和妻子张喜莲,正领着几个工人忙着采摘、搬运。
“老王,平菇现在长啥样了,能采摘了吧?”说话间,王士奎接到一位客户的电话。这已是当天他接到的第四个预订平菇的电话。
王士奎是当地赫赫有名的“平菇大王”,今年一共种了8万多袋平菇,眼下正在采摘的是第二茬。刚才电话里跟他联系的,是安徽省界首市一家通过微信提前订货的超市。
望着自建小冷库里临时贮存的800多公斤平菇,王士奎的妻子张喜莲笑着说:“这些都是给客户提前采摘好的预订鲜菇,客户马上就过来收购。今年的平菇售价,一直稳定在每公斤6元左右,基本上都是订单收购,产品供不应求。”
50多岁的王士奎和妻子张喜莲,从事食用菌种植已经有30多年了,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,练就了过硬的栽培技术。食用菌种植已经由起初的小打小闹,逐渐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化生产——成立了士奎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。
前年,夫妻俩凭借敢闯敢拼敢干的韧劲,在镇党委、镇政府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,流转土地10多亩,盖起4个标准化平菇大棚,以当地种田大户废弃的芯为主从事食用菌栽培,年均栽培原料8万公斤,收入40多万元,当年就回本了。
“我们现在种植的平菇,栽培周期短、菇盖大、菇体韧性好、肉质厚,深受众多批发商的喜爱。”王士奎介绍,“现在4个大棚里的8万个菌棒全部用半自动化机械装袋,不光能节省成本,还能给本村剩余劳动力和脱贫户带来原料粉碎、装袋、采摘等劳务收益。”
食用菌种植大棚内外,五六名留守妇女正在忙着采摘、搬运、削根、清洗、打包、装车,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。
“我在这儿栽培、管理,啥活儿都干,忙活半年能拿1万多元,家里的农活儿,也不耽误。”今年70岁的村民谢爱平说。
“接下来,我准备带领合作社成员发展多元种植,把食用菌栽培做大做强,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王士奎介绍说,“平时,附近的村民常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,只要他们愿意学,我就会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他们!”
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。近年来,我镇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和秸秆综合利用,采取‘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’模式,引导农民利用玉米芯等废弃秸秆,大力发展大棚食用菌栽培,先后辐射带动食用菌栽培大户40余户,吸纳本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120余人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”周营镇党委书记马涛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