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持优势企业 助力种业振兴
——农业农村部分类指导推进种业企业扶优行动
推动种业振兴,企业是骨干力量。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,企业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种业的兴衰成败。日前,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种业企业扶优工作推进会上,种业企业、科研单位及高校、金融机构、政府部门等相关单位代表就企业发展怎么干、科企合作怎么搞、金融机构怎么投、政府部门怎么帮等,提出了一揽子新安排新举措,为推进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添薪加柴。
分类指导 精准扶持
农作物种业企业阵型发布
我国农业物种类型多,农作物、畜禽、水产种业差别大,不同种业企业的发展方向、规模、水平也不一样。如何根据我国种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现状进行分类指导、精准扶持?
今年,农业农村部对农作物种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梳理,根据企业科研能力、资产实力、市场规模、发展潜力等情况,从7000多家种业企业中遴选出70家,初步梳理出由“强优势、补短板、破难题”三类优势企业构成的企业阵型,并拟予以重点扶持。
针对我国种业发展中有优势的领域,遴选出19家“强优势”企业。聚焦、两大口粮作物,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,巩固和强化育种创新能力。主要目标是未来5年至10年,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育种材料和新品种,持续保持种源竞争优势。
针对有差距的领域,遴选出33家“补短板”企业。聚焦、两大作物以及、油料和薯类杂粮等品种,充分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,全面提升育种创新水平。主要目标是未来5年至10年,在品种产量、质量、抗性等方面,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。
针对主要靠进口的领域,遴选出18家“破难题”企业。聚焦部分设施蔬菜等少数依赖进口的领域,加快引进优异种质资源,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,自主培育一批育种材料和新品种,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。主要目标是未来5年至10年,在育种理论、种质创制、育种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,尽快填补国产品种空白,实现种源自主可控。
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下一步,有关部门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予以精准扶持,加快培育航母型领军企业、隐形******企业和专业化平台企业,形成覆盖全、实力强、成梯队的种业振兴企业集群。
加大投入 自主研发
领军企业开展新一轮布局
与种业振兴国家战略同频共振,中信种业、温氏集团、恒兴集团等多家种业领军企业主动作为,锚定种业自立自强、种源自主可控目标,对下一阶段发展战略进行了新一轮布局。
“目前,温氏正与华南农业大学、广东恒健基金等合作,组建广东畜禽种业集团。期以生猪种业为重点,注册‘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’,注册资本12亿元。”温氏集团董事长温志芬表示,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,建成综合实力世界前三的国际******种猪育种企业,培育中国特色种猪新品种,实现种源自主可控,曾祖代原种猪产量占市场需求量的50%以上,引领养猪产业发展,为种业振兴贡献企业力量。
在水产种业领域,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表示,今年,恒兴将加大科研投入,继续投入6600万元,建设国内领先水平的育种中心,将种虾产能提升至每年20万对以上。下一步,恒兴集团将继续以商业化、实用化育种为方向,在“育、繁、推”三个层面持续投入,打破南美白对虾品种长期以来对国外种虾的依赖。
针对企业扶优行动,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、副董事长、总经理奚国华表示,中信集团将大力培育高水平种业企业,继续加大国内外种业整合力度,实现种业板块外延式扩张。全力推动隆平高科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,缩小与全球种业梯队差距。同时,继续加大育种科研投入,迭代升级商业化育种体系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将重点支持“优质绿色稻定向设计育种项目”,进一步夯实隆平高科水稻种业国际竞争优势。“中信集团将充分发挥综合金融、科技平台、产融协同优势,助力国家培育特色优势种业龙头企业和‘独角兽’‘隐形******’企业,努力实现上下游生态共赢。”奚国华说。
助推种业振兴,精准的金融服务至关重要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钱文挥在会上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,农发行将安排不低于1000亿元的资金全力支持打好种业“翻身仗”。针对种业核心技术攻坚难、研发及投资期长、担保资源不足等特点,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今年连续印发了《关于支持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等4个专项促进文件,研究出台了“利率高可优惠50个BP、期限长可达20年”等一揽子优特惠政策。“通过多方合作,在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指导支持下,我行面向全球投资者成功发行了首单30亿元支持‘南繁硅谷’建设的主题金融债券,积极引导国际国内更多资金投入现代种业。”钱文挥说。
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
促进多项要素向企业聚集
我国各地资源禀赋、地理环境多样,种业发展的优势、特色不同,因地制宜的推进各地种业企业做大做强,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扶持。
作为杂交水稻产销大省,近年来,湖南正从“种业大省”向“种业强省”迈进。“立足种业发展基础优势,湖南以商业化育种为抓手,推动种业企业做大做强。”湖南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、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贺丽君介绍,近年来,通过创建行业******的高通量、率研发平台,湖南推动了商业化育种提档升级。同时,推动科研院所、高等学校、园区等与企业紧密合作,促进了资源、技术、等要素向企业聚集。
“为改变竞争不强、创新不足、推广不好等问题,我们探索推行后补助政策。”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、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表示,在主攻方向上,锁定“两个重点”:保粮食安全,重点支持水稻、玉米、等粮油品种研发;促农民增收,重点支持柑橘、榨菜等特色品种创新,实现保数量、保质量、保多样目标。在扶持机制上,促进“三个转变”,即推动补助对象由“戴帽下达”向“竞争获得”转变、研发方式由“定向研发”向“自主研发”转变、补助方式由“先补后研”向“研好后补”转变。同时,抓成果应用,提升“实效性”,释放新品种大潜力。持续跟进后补助品种,引导企业再研发、再创新、再提升。
种子基地是保障农业用种安全的“大本营”。甘肃临泽县被认定为“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”,近年来,临泽持续做优基地,全面保障了企业需求,通过积极落实政策,加大企业扶持力度。“为适应现代种业发展需求,我们目前已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制种基地16.5万亩。并率先出台《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实施意见》,将基地资源通过政府配套、市场化机制向龙头种业企业配置。”甘肃省临泽县委副书记、县长张鹏表示,此外,县里强化全过程监管,创造良好种业环境,严格市场准入,加强质量管控,全力推动了玉米制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科企合作 人才支撑
着力破解科研产业“两张皮”
据介绍,我国八成左右的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单位,如何破解科研与产业“两张皮”的问题?
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科研国家队,中国农科院现有11个农作物种业、4个畜禽种业研究所的近百个科研团队开展种业科技创新。“为推动种业振兴,前不久,中国农科院启动实施‘强种科技行动’,其中,专项安排‘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’任务,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体系,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、海外研发中心和繁育基地,合作转化科技成果。”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。
据张合成介绍,针对种业企业原始创新薄弱、科研体系不完善、科研人员缺乏等短板,下一步,中国农科院将面向种业企业实施“四个开放”:一是种质资源全面开放,国家作物、畜禽、微生物优异种质资源和关键育种材料,优先向种业企业开放共享。二是育种平台全面开放,国家重点实验室、精准鉴定设施等优先向企业开放,打造科企联合实验室。三是知识产权全面开放,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质量、品牌科技含量和海外布局能力。四是种业人才全面开放,开展人才互动互挂、共同培养,支持科学家领衔企业研发中心,促进团队成为企业研发力量。中国农科院还将探索“企业出题判卷”科研机制,将企业科技创新瓶颈和技术难题作为科研任务来源,组织优势科研力量,为企业定向精准答卷;开展专家终身服务,加强战略咨询、技术成果转化指导,持续推动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。
种业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作为我国种业科技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,中国农业大学制定了种业科技创新十大行动,从种业基础研究、前沿育种技术、种质资源创制、重大品种培育、良种育繁、种业科技成果转化、种业开放协调创新、种业创新平台、种业人才培养、国际种业科技协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。
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指出,将进一步创新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,出台种业专利实施许可、转让和作价投资入股以及教师兼职政策,激发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;加大实用种业人才培养力度,支持“中国种业菁英班”“竞雄玉米育种学校”“蔡旭小麦育种学校”等实践型人才培育,设立种业研究生和博士后专项,推动定向培养企业种业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,为种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