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收割了和,秸秆粉碎还了田,紧锣密鼓地,种粮大户李成方又忙上了。根据生产安排,他需尽快种下1200多亩单季稻。眼下,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的塘雅镇,“非粮化”整治已近完成。尽管还未验收,但从去年年底开始,很多良田已变身粮田,李成方就是受委托管理的6个大户之一。
塘雅镇党委书记舒跃成告诉笔者,该区块总共涉及10个行政村,尽管土地肥沃,但地形散小,且地类复杂,有水田,有旱地,还有林地和园地,过去基本上种苗木和水果,种粮的几乎凤毛麟角。因此,在做好清理腾退的同时,镇里做好垦造提升文章,整个过程中,数字化手段的应用,可谓帮了大忙。
据了解,首先,金东区与浙江省测绘院合作,借助卫星遥感、天地图比对、现场核实等手段,“上天入地”明家底。现在,全区24.33万亩基本农田和3.09万亩粮食功能区的基础图像数据,从地块属性到作物类型,再到土壤成分,各种“身份信息”一目了然。
有了耕地家底,紧接着,当地又构建起一个数字管理平台,对正在整治区块、未整治区块以及整治完成区块,在“一张图”上分别标注黄、红、蓝三色,形成全区29万余个区块的数字地图。
“有了这个平台,整治数量、地块属性、种植方案等信息,就能做到进度实时掌握、方案实时更新。对进度偏慢、效果不佳等情况,就能及时预警,一键掌握。”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何建军说,今后,数字化在长效管理上同样会大有用武之地。
据介绍,目前,金东区正在与中科院合作,建立AI训练样本的提取与识别模型。简单说,就是利用人工智能,按照每8天一周期,对粮食种植作物的识别与面积进行测算,疑似出现整治情况反复的区域,就能智能识别、动态抓取。
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在粮田的明家底、知进度、防反弹三个环节上数字化进行赋能,金东区还从精准用肥用药、废旧农膜回收入手,让良田更良。
据了解,两者应用的同样都是卫星遥感作物识别技术,前者主要获取当前地块作物生长、病虫害等情况,并结合重点点位测土配方和“浙样施”数据,将用肥用药指导到具体点位,以及具体生长时期;后者则为地膜生产、使用等提供科学规划管理的依据,建立残膜回收治理有效路径。
以塘雅镇的这个区块为例,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,预计今年项目完成后,可新增垦造水田3363亩、新增旱改水面积2203亩,新增耕地2502亩,耕地质量提升5068亩,届时可每年产粮达6600多吨。
(朱海洋)